close
哥本哈根會議 開發中國家退席

【聯合報╱國際中心/綜合報導】

聯合國的哥本哈根氣候變遷會議14日遭遇重大阻礙,以中國和印度為首的開發中國家從關鍵協商會議中退席,中國則指控西方國家耍花招,導致會議籠罩在失敗陰霾中。

 

對抗全球暖化人士警告,各國談判代表還剩5天可避免氣候災難,但許多國家部長坦承,必須加緊腳步取得進展,因為120國的元首18日就會出席高峰會。

 

消息人士表示,開發中國家代表從協商第2周一開始就退出工作小組。這些代表很氣憤,因為會議不太支持減碳的核心條約「京都議定書」(Kyoto Protocol)的基本原則。

 

退席動作由非洲國家發起,獲得開發中國家組成的77國集團(G77)支持。

 

他們拒絕繼續協商,除非會談優先討論京都議定書的第二階段承諾期限,而非廣泛討論氣候變遷合作行動的「長期願景」。

 

京都議定書約束已批准的富裕國家必須履行減排承諾,但開發中國家未受限制。

 

拒絕加入京都議定書的美國表示,此議定書不公平,因為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開發中大國,卻不適用具拘束力的減排目標。

 

 

 

低開發&小島國怒吼 大國明白嗎
【聯合報╱記者薛荷玉/哥本哈根直擊】

過去團結如「一塊鐵板」的開發中國家集團G77+中國,在此次哥本哈根會議中,首次出現鬆動,甚至衝突。

 

沒人怪這些憤而離席的小島國家太激動,因為,在像2012這樣的災難大片拉開序幕時,這些被定義為「最脆弱國家」的集團,就坐在舞台第一排,除了立體聲響,還有如百老匯秀「極限震撼」的水從天降下、風扇颳起的狂風吹亂頭髮。氣候變遷影響對他們來說,真實得像電影。

 

此時,他們過去的老盟友,中國、印度、巴西只是坐在四樓的包廂,等著已開發國家先採取減量行動,並送上資金與技術;災難大片從遠處的高台眺望,只有電視機大小,臨場感差多了。

 

坐在「搖滾區」的,除了我們的邦交國吐瓦魯,還有馬爾地夫、索羅門群島、吉里巴斯等島國組成的「小島國家聯盟」(Alliance of Small Island States, AOSIS),對他們來說,退一步即無死所,就得當環境難民,全國移民到別的國家去了。對台灣來說,半數邦交國將沈入海平面下。

 

小島國擔心自己力量太小,已和最低度開發國家(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, LDC))如尼泊爾、不丹,及部分非洲國家如賴索托、尼日聯合起來,要求富國及開發中大國如中國、印度,做出更多減量承諾,讓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一點五度 以下,而非談判迄今設定為二度的目標。

 

世界銀行最近列出氣候暖化的最大衝擊,不只是海平面上升,還有旱、澇及農業減量;而受此四大衝擊最嚴重的四個國家,則是馬拉威(旱))、孟加拉(洪患〉、越南(海平面上升)及蘇丹(農業生產衝擊),顯示在「搖滾區」的國家還不只是小島國。

 

儘管目前協商中的長程合作行動工作小組(AWGLC),同意在開發中國家應依發展程度,再分成不同組別,尤其是最低度開發國家及小島國家組,應採自願減量,而不強制要求減量比率,但顯然不夠。

 

小島國及最低度開發國家正在哥本哈根會議中發出怒吼,他們沒有能力保護自己,問題在於,富國及窮的大國,能感同身受嗎?


 新聞分析/窮國與富國 生存權爭奪戰

【聯合報╱記者汪莉絹】

世界各國在哥本哈根展開拯救地球行動,這項以環保為名的國際會議與談判,實際上卻暗藏一場國際政治與經濟發展的生存權爭奪戰,在減排目標、資金和技術等問題上,窮國與富國壁壘分明,立場嚴重分歧。

 

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因處於經濟不同發展階段,對減排目標、資金和技術援助等立場,出現重大分歧。例如,在減排目標方面,發展中國家認為,已開發國家必 須承擔歷史責任,因為已開發國家百年來的工業化,造成氣候暖化,所以已開發國家應率先在二○二○年至少減排百分之四十,而目前只有挪威作出這一承諾。

 

已開發國家則認為,減排是世界各國的義務,因此,希望發展中國家諸如中國、印度、巴西等國,也具體量化減排義務。不少西方國家還點名中國,認為中國必須在氣候變化問題當表率。

 

對於已開發國家的說法,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直接回擊說,發展中國家的首要目標是發展與脫貧,在溫室氣體排放部分,應允許合理的增長。中國的態度,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想法;因為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的發展中國家,一旦接受同樣的減排義務,將對國家經濟發展造成巨大衝擊。

 

除減排目標外,富國和窮國對減排資金和技術也有分歧,包括中國在內,很多發展中國家缺乏節能減排的技術;而根據「公約」和「議定書」確定的已開發國家應以減讓、優惠條件,或無償向發展中國家轉讓先進的應對氣候變化技術,只是一張「空頭支票」。

 

此外,美歐等已開發國家擬開徵「碳關稅」的作法,發展中國家認為,此舉有貿易保護主義之嫌;大陸專家認為,目的在迫使中、印等發展中大國讓步,同時轉移國內減排成本,以稅收方式讓發展中國家承擔減排義務,並增強本國的產品競爭力。

【2009/12/15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的困境

【文/知識通訊評論】

喧嚷爭議的全球暖化問題,將面臨哥本哈根會議一事無成的窘局,這會不會演成新的國際政治對立,有待觀察。

 

十二月七日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遷高峰會,隨著談判時間的所剩無幾,參與國家已開始放低期望,希望找到優雅的退場機制。

 

談判各方於二○○七年十二月簽署「峇里島路線圖」以後,全球領袖即面臨壓力,其中設定的一個緊湊的時程表,是理論上應在哥本哈根會議上,訂立一個接續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的新條約,各國不分貧富,均已耗費兩年草擬氣候政策與提案,但歧見仍然很深。

 

今年九月歐洲官員在泰國曼谷與發展中國家代表會晤,結果發展中國家怒氣沖沖地離席,這讓許多人意識到,縱然只是要討論達成協議的技術問題,在今年亦很難完成,就連最樂觀的人士也開始重新考量,到底哥本哈根會議的成功為何。

 

美國華府世界資源研究院的摩根(Jennifer Morgan)表示,他不滿意「全球協議」一詞,認為關鍵在於世界能否有交集,讓各國能滿懷信心地前進。

 

對於如何達成共識,各界提出許多構想,有些人主張先追求較大範圍的協議,後續再討論牽涉經費或明確內容的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措施;也有些人提供條約架構的建議,或是全球領袖象徵性協議的內容提案;有些人甚至支持暫停談判數月。

 

這些想法都是為了累積政治信心與動力,讓美國有更多時間擬定國內政策,雖然眾議院已通過相關法律,要以二○○五年為基準,在二○二○年減少百分之十七的排放量,至二○五○年減量百分之八十三,但參議院已來不及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前通過同等法案。

 

由於美國仍有未竟之功,歐洲更必須代表已開發國家發言。歐盟已承諾以一九九○年為基準,在二○二○年減少兩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如果達成全球協議,更可提 高到三成,但對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,這個比例仍然不足,中國、印度及多數發展中國家組成「七十七國集團」,呼籲富國至二○二○年應減少排放量四成,目前為 止只有挪威願意接受這項挑戰。

 

印度環境部長拉梅西(Jairam Ramesh)認為,除非富國願意接納更大幅度的減碳標準,並承諾撥款協助開發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,否則談判不會有什麼進展。他認為談判人員應鎖定幾項重 大議題,如伐林、低度開發國家的因應經費、潔淨發展機制等,所謂「潔淨發展機制」是指富國撥款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潔淨能源與環保計畫,藉以抵銷他們排放的溫 室氣體。

 

拉梅西表示,「若要讓哥本哈根會議成功,我們需要範圍更小、更務實的策略」。

 

另一方面,富國仍堅持發展中國家得積極投入,許多發展中國家也頒行許多新政策,印尼最近宣佈將在二○二○年減少排放量百分之二十六,並承諾 若獲得國際援助阻止伐林,減量比例將提高至百分之四十一;印度過去堅持,除非國內人均排放量達到已開發國家水準,否則絕不會做出任何承諾,如今已提議國內 發展太陽能及落實氣候政策,並計算可降低多少溫室氣體排放量。

 

中國身為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,也積極訂定節能目標與可再生能源計畫,但還未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的時限和具體承諾,。

 

七十七國集團與歐洲代表在曼谷為京都議定書的未來爭論不休,使許多人感到意外,前者希望繼續維持京都議定書架構,那只限制已開發國家的溫室 氣體排放情況;歐盟官員則希望,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建立一個新的條約,再納入京都議定書,美國維持中立,但部分人士擔心,如果只在爭執要挑選京都 議定書的那些部分納入新條約,將一事無成。

 

許多發展中國家對西方世界的態度既憤怒又不滿,認為自己在談判中受到欺負,也不信任碳交易市場機制,認為這只是西方國家另一項賺錢的工具, 不過七十七國集團內部對許多問題同樣意見分歧。有些觀察家相信,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當下,最大難題還是經費,只要有財源,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會軟化反對態度。 有些估算認為發展中國家因應氣候變遷,每年得花費千億美元,還有人預估金額得提高兩到三倍,世界銀行估計若在發展中國家建立低碳經濟,一年將耗費數千億美 元。

 

只要有錢許多方面便能有進展,部分發展中國家提議,若富國無法有效降低排放量,就拿出經費來抵銷,拉梅西便開玩笑表示,美國若拿出二千億美元放在談判桌上,或許會更快達成協議。

 
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知識通訊評論月刊》八十六期】

 

【以上轉貼自:聯合新聞網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enya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